自上世纪90年代起,有16万中国哈萨克族做出了放弃中国国籍“回流”哈萨克斯坦的选择,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。
一、历史溯源
回溯至19世纪末,彼时俄国对中亚地区实施吞并,哈萨克族由此被纳入俄国统治范畴。在俄国统治期间,部分哈萨克族民众为躲避沉重的剥削与压迫,毅然迁徙至中国新疆地区,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。时光流转,苏联解体后,哈萨克斯坦宣告独立。为了巩固国家主体民族地位,降低俄罗斯族在人口结构中的比重,哈萨克斯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海外哈萨克族回归的政策,这成为了中国哈萨克族“回流”的重要历史背景与推动因素。
二、经济引力
哈萨克斯坦政府为吸引海外同胞回归,在多个关键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。在土地方面,为回归者分配适宜的土地,使其拥有安身立命的基础;住房上,提供相应的住房保障或建房补贴,解决居住难题;就业领域,出台优惠政策,创造就业岗位,帮助回归人员融入当地经济发展;教育和医疗层面,也提供完善的资源与保障。与此同时,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凭借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,经济呈现迅速增长态势。相比之下,中国新疆边境地区的部分哈萨克族,面临着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状况,且在子女教育和就业方面承受着较大压力。这种经济发展的落差与哈萨克斯坦给予的优厚条件,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,成为许多人选择“回流”的重要驱动力。
三、文化与身份认同纽带
哈萨克斯坦作为全球唯一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国家,在一些中国哈萨克族心中,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,他们将回到哈萨克斯坦视为“回归历史祖国”。在哈萨克斯坦,他们认为能够更好地融入哈萨克族主流社会,更加便捷地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。此外,部分中国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有亲属存在。出于家庭团聚的情感需求,或是承担起照顾亲属的责任,这些人也做出了移居哈萨克斯坦的决定,文化与情感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纽带作用。
四、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考量
哈萨克族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,其历史上长期保持着流动的生活方式。在中国新疆地区,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,许多哈萨克族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生活。然而,部分人可能难以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,内心依然向往着传统的游牧生活。哈萨克斯坦相对更为广阔的草原和延续的游牧文化氛围,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,促使他们选择回到哈萨克斯坦,期望回归到曾经熟悉的传统游牧生活模式之中。
综上所述,多种因素相互交织,共同促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16万中国哈萨克族“回流”哈萨克斯坦这一现象。

